成都市郫都区菠萝社区民族服饰体验活动。成都市民宗局供图
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菠萝社区常住人口3万余人,居住着汉族、回族、藏族、羌族等33个民族,少数民族居民占比超23%。菠萝社区积极探索“167”民族团结进步共建体系,孵化“多彩菠萝”“幺六工程”服务品牌,聚焦“便民服务圈”“文化融合圈”“邻里互助圈”3个层面,紧扣建章立制、真情服务、典型引领、总结宣传4个抓手,破解了多民族“互嵌式”社区居民交往交流交融难题,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探索“1种体系”
社区积极探索“167”民族团结进步共建体系,坚持党建引领“1”个核心,打造100余平方米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,从制度体系、篇章布局、荣誉故事、文创布展、互动体验5个方面,立体化展示社区民族工作成效。
夯实民务之窗、休闲之家、民味厨房、回家的路、民族驿站和民俗广角“6”个阵地,招募各民族骨干20人排班执勤,开展政策宣讲、民情收集、居民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。
打造白玛石榴籽工作室等公共空间,开展民族知识普及、美食制作等活动,促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。
美化公共道路,亮化文化广场,用民族政策、郫都文化等内容生动演绎“小彩绘·大团结”。
培育红色关爱互助队、橙色成长陪伴队、黄色健康天使队、绿色环保实践队、金色普法宣讲队、蓝色安全防护队、紫色文艺传播队“7”支队伍,统称为“七色志愿服务队”,孵化队员200余人,其中少数民族群众40余人,已先后开展活动45次,服务群众10000余人次。
孵化“2项品牌”
孵化“多彩菠萝”社区治理品牌。建立“多彩菠萝”社区治理品牌体系,设立手绘文化队、锅庄舞队、合唱队、民族乐器队等10余支文艺宣传队伍,实现队伍多彩;开展手工集市、民俗文化体验、文艺汇演、美食节、睦邻运动会等活动,实现服务多彩;建设和运营“服务之家、休闲之家、美食之家、心灵之家、文化之家、自治之家”,实现阵地多彩。
孵化“幺六工程”社区党建品牌。创新“微党课”、聚焦“微组织”、助力“微提升”、延伸“微服务”、树立“微典型”、凝聚“微力量”,将党建引领融入日常工作,致力于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向“最后一米”的跨越。加强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、流出地党组织联动共建,成立黑水县龙坝乡驻郫都区郫筒街道菠萝社区龙坝籍流动党支部。广泛发动各民族党员担当宣讲员,线下+线上相结合,开展7期微党课,参与人次达800余人次。
聚焦“3类圈层”
聚焦“便民服务圈”。集成社区教育、社区服务、社区治理、协商议事、邻里互助“五大场景”,成立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,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、白玛石榴籽创作室、石榴籽调解室等功能空间,组建多民族志愿服务队伍,制作各民族流动人口城市服务指南,促进各民族群众更好融入社区生活。
聚焦“文化融合圈 ”。谱写“多彩菠萝”宣言书,支持“石榴籽唐卡工作室”编排社区公益精品课。每月举办一期民族集市、民族美食节,每期一个民族主题,汉族、藏族、回族等各民族主题轮番上阵,让各族居民在汉服、字谜、投壶、锅庄、酥油茶、羌绣等民俗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翻新菠萝横街300米道路墙壁,化破旧围墙为会说话的3D“画布”。
聚焦“邻里互助圈”。开设“经典课堂”,将每周四定为“经典诵读日”,定期诵读优秀文化经典作品,目前已举办20余场次,参与学生200余人次。打造民族读书角,放置党政读物、乡村振兴、三农读本图书期刊500余册。成立“民族导赏团”,化解矛盾纠纷10余次,成功率达100%。凝聚各方资源合力,开展微公益创投,为各族居民提供40余场服务活动,服务1500余人次。
紧扣“4个抓手”
抓建章立制。成立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,社区两委成员、各族居民代表、社区物业公司总经理为成员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联络小组。制定《民族工作细则》《民族工作制度》以及工作会议、联谊走访、信访接待等制度,确保民族工作开展有章可依,有规可守。
抓真情服务。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,开设服务热线、发放服务指南,提供就业指导、职业培训、子女入学咨询等服务。举办“厨艺大比拼”,开展民族美食、消防安全、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等活动15次,提升社区各族居民美食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。建立健全社区民族工作台账,掌握各族居民及其家庭情况,完善民族工作计划、总结、信息、大事记等资料。
抓典型引领。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小区6个、民族团结进步之星12人,挖掘4个典型调解人物故事;建成成都市“百佳”示范社区”,争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,在弘扬先进中提高文化自信,激发治理活力。
抓总结宣传。围绕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红色阅读、网上答题、阅读分享、声音里的“四史”等活动,充分开展学习心得交流,已汇编微党课手册、案例集、故事集等典型经验5册,拍摄社区宣传短视频10部,建立起线上线下宣传矩阵。
成都市郫都区菠萝社区庆七一文艺汇演。成都市民宗局供图
成都市郫都区菠萝社区民俗文化活动。成都市民宗局供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