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发生在小区里的特殊课堂,让孩子们学会了不再沉默,用法律武器向校园暴力说“不”。
“取侮辱性外号算不算暴力?”“孤立同学可能承担什么法律后果?”2025年8月21日,在万科·金润华府小区内,近20名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专业律师的讲解。
这是由成都市锦江区司法局、锦江区沙河街道静康社区联合主办的“法治小课堂——向校园暴力说‘不’”主题活动。现场通过互动讲解、情景模拟等形式,教孩子们识别和应对校园暴力,为他们在新学期前补上了一堂重要的“自我保护课”。
活动开场,从情景互动开始
“如果你被同学取难听的外号,该怎么办?”“看到有人被孤立,你会怎么做?”活动一开始,主持人通过情景互动活跃了现场气氛,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。
这些问题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,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。这种互动方式让孩子们迅速融入活动氛围,也开始初步建立起对校园暴力的认知。
律师解读,厘清法律界限
随着活动的深入,专业律师登场围绕三大核心维度展开详细讲解。
律师首先清晰界定了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类型,包括肢体暴力、语言暴力、社交孤立等。通过这些讲解,大家明白了校园暴力并非简单的打闹,而是会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违法行为。
结合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《刑法》等法律法规,律师解读了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制与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,明确指出施暴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。
律师还提供了实用的校园暴力预防与应对方法,并结合真实案例,深入剖析校园暴力对受害者、施暴者及旁观者的长远危害,着重强调法律红线不可触碰。
创新普法,法治教育形式多
锦江区的法治教育活动一直保持着创新形式。近年来,区司法局联合多个社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。
其中,“法治剧本杀”之“预防校园霸凌·守护公共家园”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格外吸引青少年。同学们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扮演的角色,从不同角度切身体会校园暴力的危害,思考校园霸凌带来的后果。
锦江法院还推出了“共享法治教师”机制,法官以“豌豆荚”共享法治教师身份走进学校,围绕“防范校园欺凌与未成年人犯罪”主题,开展校园法治培训活动。
这种创新法治教育模式不仅普及了法律知识,还通过互动问答等方式,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法治力量。
孩子家长,共同学习收获多
活动现场,孩子们积极性高涨,纷纷举手提问,围绕“遇到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怎么办”“看到别人被欺负该做些什么”等问题与大家热烈交流。
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:“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如何应对校园暴力,也让我们家长更加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,以后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。”
另一位家长补充道:“律师给出的建议非常实用,比如如何发现孩子是否遭受了校园暴力,以及发现问题后该如何处理。这些知识对我们家长来说非常宝贵。”
孩子们也表示收获颇丰。一名中学生告诉记者:“原来觉得同学之间取外号只是开玩笑,现在才知道这可能已经构成了语言暴力。我以后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。”持续推进,筑牢法治屏障
主办方明确,将持续推进法治教育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小区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法治屏障,进一步推动辖区法治文化建设。
像新桥社区的普法课堂就以“保护自己、尊重他人、快乐成长”为核心主题,聚焦校园生活中备受关注的校园霸凌问题,为孩子们新学期的快乐成长筑牢法治防线。
澄迈法院走进暑期“爱心托管站”开展的普法宣传活动也很典型。法官结合未成年人认知特点,以校园欺凌典型案例为切入点,简洁明了还原案件场景、分析事件后果,帮助孩子们直观认识校园暴力的严重危害。
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与法律意识,也让家长更加重视校园暴力问题,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。
未来展望,法治教育不停步
法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,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。通过一场场生动的法治实践,不仅让同学们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,也让心中那颗敬畏法律、信仰法治的种子慢慢萌芽。
相信在法治的护航下,同学们一定能够茁壮成长,成为知法、守法、用法的新时代好青年。期待这些少年能成长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与捍卫者,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青春之路。
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活动,法治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未来的日子里,这些种子将会长成参天大树,守护着孩子们健康成长,也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