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的三伏天,湿热沉闷,连空气都仿佛凝住了。而这样的时节,我们更需要一处宁心静气的地方,聆听一段温暖而坚定的传承故事。
在长益路131号,有一间不太起眼却承载着百年医脉的“若天中医馆”。这里藏着一段跨越五代人的坚守,一种刻进DNA的医者良心。
馆长田伟,副主任中医师,今年已从医四十五载。他的故事,始于外祖父雨夜出诊摔断腿骨仍坚持为八旬贫妇免费诊治的往事,源于母亲那句“学医能救苦”的朴素叮嘱。十七岁那年,他接过银针与药草,也接住了一个家族与中医之间百年不断的承诺。
“我参加高考后,母亲建议我报中医专业。外公是五代行医,我就这样走上这条路。”田伟回忆道。他从成都中医学校毕业,顺利进入成都市中医医院工作,成为一名让人信赖的医生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6年。当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,已在三甲医院工作多年的田伟面临选择:是留在平台更高、资源更优的大医院,还是下沉社区、贴近百姓?
他没有犹豫太久。“看到老百姓眼里的信任,我放不下。”他说。
于是,田伟带着三甲医院培养出的严谨与规范,在二仙桥西北路社区建立起**家服务站。从此,他成了居民们“身边的医生”,也成了社区医疗一位默默的奠基者。
如今的他,除了坐诊看病,还多了一重身份——成都针灸学会副会长。他组织名医下乡义诊,让贫困老人、偏远地区的患者也能挂上“专家号”,吃上“放心药”。
走进若天医馆,针灸、推拿、敷贴……传统中医疗法每天都在这里安静而有序地进行。作为四川省中医适宜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,田伟尤其重视“外治”技艺的传承。他要求学生不仅“记懂开方”,更要“精于外治”。
他特意成立“国医大师王静安传承工作室”,邀请大师嫡传弟子定期坐诊,带动一批批青年硕士、博士跟师临证。处方错一字必究——“王氏训诫”至今仍是医馆传承的中枢基因。
“中医的传帮带非常重要。”田伟说,“大学理论再厉害,没有临床老师的指点,很难真正进步。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区别很大,光是纸上谈兵,哪怕是硕士、博士,也可能开不好处方。”
在若天医馆的价目表上,针灸推拿一次仅收费40至100元。“对得起良心”,是田伟从不动摇的执念。他严格选择符合古法炮制标准的药材,二十年合作的供应商也必须秉持“良心制药”的理念。
当低廉的价格遇上三甲水准的医术,“干净药、良心价”渐渐成为百姓口耳相传的金字招牌。这一切,在田伟看来,比任何奖牌都更加闪亮。
他从青丝走到白发,用四十五年丈量“医者仁心”这四个字的厚度。他说,做人从医,首要的是“尊重师长”“刻苦学习”“重视实操”。“在老师那里不仅能学医术,更可学做人。”
在中国医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,我们致敬所有如田伟一般——守一盏灯、传一门艺、暖一方人的中医传承者。
因你们在,千年岐黄,永续薪火;
因你们在,人间疾苦,终有回甘。
谨以此文,致敬每一位默默坚守、本分传承的中医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