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岁背《汤头歌诀》的少年
如今成了患者"宁愿跑远路也要找"的明灯
仁心常得,百年传承的初心
成都常得中医馆,其名"常得"源于"常得正念,普行大慈"——这四字是医者仁心的千年注脚。医馆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使命,将望闻问切四诊与辨证论治深度融合,坚持纯中医诊疗本色。
从线上预约挂号、网诊开方,到代煎中药、定制膏方,再到中药全国配送,这座古色古香的医馆,用传统药斗与现代服务交织出中医的温度。诊室布局通透,从叩诊到取药清晰可见,木质诊桌与中药柜的沉香,悄然安抚着患者的紧张,让就医成为一场回归本源的温暖体验。
医路传承,顾三元的中医情缘
"我走上中医这条路,和爷爷分不开。"医馆主任医师顾三元的开场白,揭开了他与中医的血脉联结。出身中医世家的他,八岁便跟随爷爷背诵《汤头歌诀》《药性赋》。
放学后冲回家看爷爷开方扎针,寒暑假上山采挖柴胡、蒲公英,再亲手炮制药材——这些童年日常,成了他生命的底色。爷爷用毛笔在药袋上工整书写药名的场景,至今烙印在他心中。
这份家学熏陶,让他在高考时毅然填报中医院校,从本科到研究生,再到临床与教学岗位,中医早已融入他的骨血。
仁术为民,患者心中的"明灯"
在患者眼中,顾三元是仁心仁术的化身。
"顾医生总和我们双向沟通,安抚我们的焦躁,也让我们对康复充满信心。"患者向莉说。患者陈宇的感言更令人动容:"顾老师在哪儿坐诊,我宁愿跑远路也要找他!"
他的诊室常排起长队,单日接诊量常达百人。学生陈亚鑫见证了老师的仁术:"顾老师看病人,望其色、听其声、观其行,便能洞悉身体状态。"而学生钟宇静更视他为人生航标:"他不仅医术好,更愿俯身倾听病人的每一句痛苦与烦恼。"
守正创新,中医青年的航标
顾三元深耕临床十余年,博采众长中凝练出自己的诊疗思想。他敏锐指出现代人"肝肠郁、胃多食、脾肾成虚"的亚健康困局,主张"平阴阳、理气血、调脾胃、重食疗",善用内服汤剂结合耳穴针灸治疗杂症。
他主持课题、参编教材、发表论文,更致力于推动中医与现代医学融合:"中医讲究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一人一方。 中草药资源丰富、价格亲民,更符合国情。"
面对学生,他常引古训砥砺后学:"上医医国,中医医人,下医医病,此谓医道。"这份使命感,让他与患者成了朋友。逢年过节的问候,突发不适时的咨询短信,都是医患真情的见证。"急患者所急,尽力满足所需,方能不负期待。"
杏林春暖,常得医馆的温度
为守护这份信任,常得医馆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传承人。从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,到中药调配全国配送,再到"一对一家庭中医"服务,医馆构建起全周期健康管理链条。
这里不仅是治病之所,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微型展厅。传统药具与科普知识相映成趣,让患者在增长见识中消解焦虑,如归家般安心。
编导手记:
中医的传承,不在高堂讲章,而在
俯身采药的清晨,炮制药材的指尖,
倾听病痛时的凝眉,开方落笔时的笃定。
顾三元与常得医馆的故事,
恰是"普行大慈"的现世注解——
仁心即疗效,传承即力量。
当古法遇见现代需求,
千年智慧便在人间烟火中
长出新芽,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