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万平方米空间重构养老内涵,医疗仪器旁是康复器械,病房窗外是花园景致,这里没有“养老院”与“医院”的界限,只有生命的从容流转。
在成都龙泉驿区灵龙东路111号,80多岁的朱素贞老人正悠闲地参加书画课程。几个月前,她独自一人来到这里,没有告诉子女。“这里又干净又安静,看病还特别方便。”她笑着说,眼角的皱纹舒展如花,“我在家时身体不好总麻烦儿女,现在给他们减轻了负担,医康养这个模式特别好。”
不远处,康复治疗师正耐心引导脑梗后遗症的杨家平进行行走训练。17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里,先进设备与温暖关怀交织。“医护人员对我们像家人一样,做起康复来心情舒畅。”杨家平的声音充满感激。
这里是长江紫东医康养示范区,一座8万平方米的生命港湾。
成都答卷:当深度老龄化遇见医养创新
四川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,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6.93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7。在成都,每四个市民中就有一位年过六十的长者,银发浪潮正考验着城市的温度与智慧。
面对老龄化挑战,成都探索多元解决方案:青羊区创新“131”医养服务模式,实现居家、社区、机构养老的无缝衔接810;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打造“六位一体”老年健康服务网络;今年5月,成都更成立“城市照护联盟”,倡议将5月21日设立为“成都照护日”。
而在众多探索中,长江紫东集团的医康养示范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。这家前身为成都无缝钢管厂改制企业的集团,历经二十余年转型深耕,从“拾荒求生”蜕变为大健康产业领军者。
“让企业活下去、员工好起来,是我们的初心。”集团党委书记李迎的朴素话语背后,是跨越两代人、服务“零到百岁”的健康蓝图。
破局之道:“四院一体”重塑医养边界
走进长江医康养示范区,传统医疗与养老的界限被彻底打破。2019年,1300张床位的医康养综合体拔地而起,开创“一地四院、四院一体”的创新架构:
国家三级综合医院:24小时提供危急重症救治,筑牢生命防线
二级老年病专科医院:250张床位专注慢性病管理与老年综合征
康养中心:专业照护与适老化生活空间
健康管理中心:未病预防与健康监测的前沿阵地
“这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,而是一场服务内涵的深化。”长江医院院长余化平介绍。在这里,患者与长者仅需步行两分钟,就能完成从急诊治疗到康复训练,从专业护理到颐养天年的无缝衔接。
三级综合医院院长余化平这样定义:“经过二十多年发展,我们形成了以医疗为主体,医养融合和康复服务为两翼,医康养一体发展的示范区。”
老年专科:无陪护病房的温度革命
在老年病专科区域,一幅特殊场景引人注目:没有家属忙碌穿梭,没有护工高声呼叫,只有医护人员轻言细语地与老人交流。这里是“无陪护病房”实践场,由多学科团队提供全天候专业照护。
“老年医学是将医学专业的深度转化为老年生活质量的艺术。”老年病科主任奥海航道出核心理念,“很多老人不仅需要治疗身体疾病,更需要缓解心理焦虑。我们提供全人关怀、全人管理的综合医疗服务”
在这里,每位老人都有个性化方案:衰弱老人接受功能维护训练,失智患者享受认知激活疗法,慢性病患者获得精准用药指导。护理团队均通过严格培训并定期考核,将褥疮、肺部感染等老年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。
“无陪护不是减少亲情,而是让专业与亲情各得其所。”一位护士长这样解释创新背后的逻辑。
康复桥梁:1700平方米的生命重建场
“来,我们再试一次!您真棒!”在17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里,鼓励声此起彼伏。这里配备的康复机器人、双螺旋CT等先进设备,为患者提供精准康复方案。
康复中心是连接医疗与养老的关键桥梁。每位患者都经历系统评估-个性化干预-长期跟踪的完整流程:物理治疗师帮助恢复运动功能,作业治疗师训练生活自理能力,言语治疗师重建沟通技巧,心理治疗师抚平心灵创伤。
“医护人员对我们像家人一样耐心。”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杨家平感慨道。这种专业与温情交融的氛围,让许多本对康复失去信心的老人重燃希望。
康复效果直接延伸至养老生活:一位中风后入住的老教师,经过三个月康复训练后已能独立完成书画创作;一位髋关节置换的老人,通过科学康复重新跳起了广场舞。
养老新生:适老化设计的生命乐园
穿过连廊进入康养中心,氛围倏然转变。全适老化设计的居住空间里,24小时智能监护系统隐匿于温馨装饰中。这里没有医院消毒水的味道,而是飘散着321客屋私房菜的香气。
“膳食中心根据老人中医辨识体质个性化配餐。”中心主任介绍。集团旗下321熊猫矿泉水源自地下321米的AAAAA级水源,保障老人饮水健康。
80多岁的朱素贞选择自己“入住”的故事颇具代表性:“我来到这里,子女都不知道。一有病立马就送到医院,特别方便。”她的选择折射出当代长者对自主养老的渴望。
在这里,养老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:早晨在康复师指导下练习八段锦,上午参加智能手机培训课,下午在园艺区打理花草,傍晚与老友在茶室品茗畅谈。专业照护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却不觉压迫。
城市样本:闭环服务重塑老年价值
从疾病预防到安宁疗护,长江紫东打造了完整的医养闭环服务链。这种模式正在重塑老年价值:当健康托底生命质量,当康复重建生活能力,养老便回归人生乐趣本身。
“通过多年努力,我们已建设成为疾病预防、慢病管理、疾病诊疗护理、康复、中长期照护、安宁疗护闭环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。”中心主任的总结充满底气。这种创新实践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成都方案。
如今,这一模式正向社区延伸。长江紫东集团在成都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,让更多老人享受便捷安心的社区养老服务。在成都,92%的医养结合机构已实现签约服务,立体化医养服务体系日渐成型。
傍晚时分,康复大厅的阳光斜照在地面上。刚完成站立训练的杨家平擦去额头的汗珠,望向窗外花园里散步的老人。护理员轻声询问他明天的训练目标,医生在走廊与康复师交流着他的进展评估。
在这里,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被温柔接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