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蓓蕾守艺人”我在社区传承非遗新时代文明实践

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频道《社区观察》
2025-04-21
来源:蓓蕾社区

一、案例背景

(一)社区概况

蓓蕾社区位于蓓蕾中巷5号,占地面积0.71平方公里,常住居民2.4万余人,2020年7月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。近年来,实践站结合玉林西路老成都“市井生活圈”特点,营造全新的业态和新的在地文化,让老社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,“党建引领、老社青治”为治理内核,聚力解决老旧社区“空心化”“老龄化”等难题,打造“人文浓郁、活力时尚、老城新韵、宜业宜居”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社区。

图片

(二)服务群体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

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23%,其中80岁以上老人975人,空巢独居老人330人,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。过去,吃饭、睡觉、散步、看电视是多数老人每天的日常,晚年生活单调又枯燥。

图片

(三)应对措施

为了给辖区老年人提供有品质的晚年生活,社区开始探索‘文化养老’新模式,多元化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,托起幸福‘夕阳红’,目前社区已设立起书法室、乒乓球室、音乐室、阅读室等社区文化空间,同时还配备了象棋、乒乓球设备、各类图书及笔墨纸砚等设施设备供社区居民使用。通过定期邀请专业老师为老年人教授书法、篆刻、摄影、插花、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课程,让老年人尽享精神文化生活乐趣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银发匠心,发掘社区“艺术家”

社区在长年的文化文艺公共服务中,发掘了一大批老年人为主的传统手艺爱好者,他们是社区文化空间的常客,都希望在退休之后可以发挥余热,为社区文化建设作贡献。2021年,这些社区老“艺术家”们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发组织了篆刻、书法、绘画等公益班,吸引了社区周边上百位老年学生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技艺。2023年社区加大非遗保护人才培育力度,在各个兴趣班中遴选出20名可以担任培训师的学员,成立“蓓蕾守艺人”,团队在社区指导下选举5人成立理事会,以老党员活动室为主要阵地进行创作,制定公益+市场的运作方式,逐步实现团队自我造血。

图片

(二)非遗传承,开启“文化养老”

社区经常组织老“守艺人”们到各地开展调研采风和参加沙龙交流,找寻创作的灵感。同时,社区通过一系列举措建立非遗技艺传承平台,给老“守艺人”们开辟了老年活动空间,长期在翠园广场、散花书院、无边界美术馆举办书画、篆刻、剪纸等作品展览,甚至遴选优秀作品推送到街道、市上参展,让老“守艺人”们的学习成果被更多人看见。蓓蕾守艺人除了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文艺公共服务活动,还负责高新玉林大市集文创产品摊,将成员创作的各类非遗文创产品现场展销,参与玉林中学非遗社团教学,承接火烧堰凉亭的牌匾、芳华街店铺的店招篆刻、火锅店的书法墙绘等业务。

图片

(三)青老共融,激活治理新动能

庞大的青年群体对于社区来说不仅是创新创业的“主角”,更是城市基层治理的“生力军”。蓓蕾社区近年来探索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可行性路径,持续引入青年营造师,不断引导青年立身社区,通过观看社区人文风俗、沟通非遗传承方式,形成“老艺人”与“新青年”思想的碰撞、理念的交融以及行动的契合,青年营造师成为承担联结非遗作品市场化与蓓蕾老“守艺人”持续创作的“中介型”力量,推进“非遗+”社区商业融合的“社会设计”与“文化设计”责任,也衍生出“顽火”工艺蜡烛、合香疗愈、结绳记事、服饰刺绣等老式新玩非遗项目。

图片

(四)新生万物,构建可持续生态

近年来,社区以在地文化培育为切入点持续进行社区文化场景更新,引入更多文化资源一起营造人人传承非遗的氛围和市场。街巷“遗忘的角落”通过“微更新”被改造成了图书馆、咖啡馆、小剧场等新艺术空间,还有“街FUN”文创街区、社区美术馆、“菜市书屋”搭伙儿CHAOS空间、“共享会客厅”院朵·社区花园中心等新场景,让社区商业与诗意生活无缝对接,打破居民生活与文化教育的边界。“民谣、市集、展览、特色消费场景……”如今已成为蓓蕾社区街头的日常景象,居民在家门口都可以便利地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,也形成了蓓蕾社区独有的“文明城市创建体验线路”。

图片

三、案例总结与反思

蓓蕾社区一直以来都坚持走好党建引领下的社居融合发展之路,有效发挥居民能动性,与社区紧密相连,持续推动蓓蕾社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。蓓蕾社区作为居民学习平台,通过举办居民文创作品展等形式,活跃社区文化氛围,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,为建设居民们幸福生活和美好家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。蓓蕾守艺人在退休生活中、传统技艺的学习钻研过程中,在不同程度地与社区互动合作,将自己擅长的传统技艺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融入社区的新发展,赋予老社区新的文化内涵、时尚元素,互动合作中也受到社区的滋养与赋能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**篇